《难以抗拒的温柔》是一部由马可·贝洛基奥执导,法布里齐奥·本蒂沃利奥/ValeriaBruniTedeschi/MayaSans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难以抗拒的温柔》精选点评:
●
●奶妈是我最爱的电影《灿烂人生》里的那个女的。。。
●8.5+后半段收太快。
●
●看一遍似乎似懂非懂的感觉,有几个层面的表达但都有些淡化平常的处理,生活平淡化更显一番真实感觉,关键是影片画面艺术美感很强,喜欢这种画面感觉。
●奶妈从一个帮人养孩子的村姑到努力学习知识的学生再到最后的斗争者,犹如一场女性主义的启蒙,但母爱一直没有消退。
●
●
●
●
《难以抗拒的温柔》影评:没太看懂...
05年在国家图书馆音像资料室看的,没太看懂...
电影主题好象很混乱,一开始以为是三角恋,一个年轻农村姑娘涉足一对贵族夫妇的婚姻,然后又以为是讲贵妇人对保姆争夺婴儿之爱的妒忌,最后认为是讲歌颂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可能我当时还不太会看电影吧....也不太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女主角很美,一位散发人性光芒的乡下姑娘,在封建时代有可贵的品质:追求真爱,向往知识,独立自强.
《难以抗拒的温柔》影评:介入
影片整体上有一种割裂感,前半段叙述核心集中在农村奶妈与贵族夫妇的三人关系上。所有应聘保姆奶妈的乡下女人们袒胸露乳如同代售的商品一般供贵族丈夫挑选的画面印象深刻.........奶妈在帮助贵族夫妇带孩子喂奶的过程中逐渐与孩子建立起了“养育之情”,最具体的展现发生在一次奶妈带着孩子与贵族妻子出游的段落。两个陌生女人上前搭讪奶妈,并且对婴儿动手动脚,一副人贩子形象。感受到危机的奶妈激动的阻止陌生女人的肢体接触并试图驱赶,最后通过呼喊不远处的贵族妻子成功赶走了陌生女人。但贵族妻子却对这样的危机场面不以为然,她不认为有任何危险,两个女人面对同一件事的相反态度也给后来的情感危机埋下伏笔。奶妈对孩子的感情不断加深,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介入感也越来越强,这让妻子觉得被抢走了一切,嫉妒心开始蔓延滋生。妻子的角色始终处于一种温文尔雅、轻声细语甚至情感疏离的状态,这同样与奶妈浓烈的情感表现形成鲜明反差,也注定了她不得不独自退出。影片后半段则是讲述贵族丈夫教奶妈识字写作的过程,奶妈的丈夫是一个激进革命派,在监狱里写信给奶妈传递自己的思想,而奶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逐渐受到启蒙,独立人格与独立思想逐渐成型并最终也加入到了政治斗争之中。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做到这些相当的难得少见,奶妈从一个帮人养孩子的村姑到努力学习知识的学生再到最后的斗争者,犹如一场女性主义的启蒙,但母爱一直没有消退。
《难以抗拒的温柔》影评:乡村姑娘安娜塔
马可·贝罗奇奥的作品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古典韵味,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反叛思潮,让电影显示出难以言喻的魅力。是他继后第二次改编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的作品,同样是精美、具有诗意和古典韵味的画面,可此时贝罗奇奥已将早期作品中对政治的热情,转为了对人性复杂一面的剖析。一片里,政治已是佐料,贝罗奇奥在农民阶级暴动的社会环境下,塑造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安娜塔、维多利亚和艾尔诺·莫里,于日常繁杂的生活琐事中为自由与独立思想唱了一曲赞歌。
安娜塔身上有着乡村姑娘惯有的特质,她热情、强壮、淳朴善良。因为年轻、健康,她从一众坦胸露乳想得到去罗马工作机会的村妇中脱颖而出,成了莫里教授家的保姆,专门照顾新生婴儿的饮食起居。安娜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对婴儿的哭声敏感,懂得安抚新生儿紧张情绪的方法。她更将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和在这里的孤独感投射在雇主的孩子身上。电影中,她哼唱着摇篮曲哄孩子入睡的背影投在墙上,显得高大、静谧,是“圣母”形象,而且是文艺复兴时的圣母,脱离了高高在上的神秘感,显示出人性之美。
同时,影片也有不少细节显示出婴儿对她的亲昵。有时是眼神,有时是细微的动作,婴儿天性中对奶水的依赖实际上背叛了十月怀胎的母亲,他无辜地投入安娜塔的怀抱,成为罢免“母亲”的共谋。婴儿与安娜塔亲密的戏份日渐浓烈,而母亲苍白的影像却渐行渐远,两个不同阶级的女人之间,嫉恨的风暴正以浪漫的节奏缓缓拉开。
“有好多的女人都是逆来顺受的妻子,她们结婚是因为害怕,因为孤独,就像她们的母亲。因为害怕,她们给孩子起教名,然后她们也教会了孩子害怕。而你,仍然是一个自由的女人。”安娜塔的丈夫在信中诗意又不失准确地描述了两类女子,前者以维多利亚为代表,后者以安娜塔为代表,两人形成明显反差。影片也不吝笔墨地对两人进行对比。面对婴儿时,维多利亚焦虑不安的表情一闪即逝后,出现的是安娜塔微笑详和的面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加停电中,维多利亚始终如一尊塑像般,苍白面色下掩盖的是情绪的“无”,而安娜塔却表现出喜悦、紧张和恐惧多种情绪交织的复杂情感;电影对维多利亚采用了静止的刻画方式,而对安娜塔采用了动态的方式刻画,这种方式让安娜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导演对安娜塔的偏爱显而易见。
维多利亚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衣食无忧的生活免除了她辛苦的劳作,然而日间闲散的光阴只能被一些琐事填充,她在日复一日的孤独和百无聊赖中愈发空洞。她曾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却仍然选择视而不见,但是婴儿的出生和给安娜塔的信件击破了她用逃避营造的幻像,她的困境再无处可以遮掩。她的不安和对安娜塔的嫉恨,实则是对自己空洞的恐惧和对安娜塔的羡慕。电影在刻画维多利亚时,同情占据了主导,导演手下留情,让她在离开后再次归来,婚姻和家庭得以维持。
影片中第三类人是以莫里教授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文化、有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然而乏味的婚姻和稳定的工作一成不变,生活仿佛一潭死水。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体制中个体虽显软弱,但群体抱团后像是铜墙铁壁,是维护资本主义体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影片中莫里教授的处境似乎更为复杂。农民阶级摇旗呐喊的暴动在街上蔓延;维多利亚无法哺乳和对他的抵触情绪让婚姻和家庭同时触礁;而安娜塔的出现,一方面让他感受到温柔的母性之美,甚至产生情动。一方面,安娜塔对知识、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让他对自身产生疑问。另一方面,在安娜塔和革命者的爱情中,让他对阶级暴动有了更多反思。读和写都很容易学会,而爱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会,甚至很难理解,还会害怕。多方面的冲击让莫里难以再维持他从容不迫的绅士形象,像是在爱情的冲击下,离开中产阶级队伍加入革命军的另外一位医师,强烈的内心波动,使莫里在电影结尾第一次投入感情去写一封信件。他的蜕变,是电影内在的高潮所在。最后的感悟高潮并没有把电影中的情绪升到顶端,使观影者在平静的表述中豁然开朗才是导演的意图所在。
有不少人将打上“女权”标签,然而现在来探讨电影“女权”与否并无太大意义,安娜塔不仅是作为女性意义上“觉醒”的代表,同时她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贝罗奇奥从人的角度,以自由和独立向资产阶级发出声音。此时的贝罗奇奥在电影的表达上已经更为沉静,青年时期的怒不可遏逐渐转为沉稳,整片对白不多,叙事节奏缓慢,观影者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举动和面部表情来推测对方想法,这种让观影者自主推断式的表达让电影更加可信。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2015年十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