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的女人们》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3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09年10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村的女人们》精选点评:
●第一次读她的书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白菜价收于崇文书店。在书店的时候翻看了一下里面的案例,怎么说呢,酸甜苦辣咸。今天答辩的时候坐在下面看完了。
●对社会学的兴趣不亚于文学。
●粗览过
●两大看点,一是田野调查,这本书的案例很生动,有可以直接当小说看的;二是作者分析,本书针对女性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她们在上学、就业、婚姻、抚育、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利差异,整本书的分析感觉有点浅白。
●浪漫主义者总坏不到哪里去的~
●只看案例,看到委屈。
●很符合农村的女性的境况
●近几年调查的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方法值得学习
《后村的女人们》读后感:拙见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田野笔记,收集资料翔实,缺点就是总结和分析不够有力度,调查结果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都具有参考意义,不过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对于良性的刻板印象也会慢慢改观,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做一个像李银河老师这样的调查,去了解现代农村对于性别观念的方方面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四章第三节,对于两性在家庭角色分工方面的调查。家庭分工无非是内外两个方面,家务和工作,而男性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因为舆论保护着他们远离家庭的琐事。而女性从来都被认为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这就导致女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做到内外兼修,甚至连村里的一些女性都认为女人在外面打工赚钱就是白浪费时间,把家务操持好才是正经事,这种天然的自我排斥使女性走出家庭的步伐更加沉重。
《后村的女人们》读后感:一切“传统”观念的根源都是——穷
一切传统习俗eg从夫居全都是因为物质的匮乏包括女性地位低、非得生儿子等等
观念的变迁也都是从城市or富裕地区开始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所谓传统,只是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的面对艰辛生活的最优解而已。
比较神奇的一点在于,女性比男性更高比例的去遵守传统的并不利于女性的观念,这是为什么?从小被洗脑洗过头了吗??“中国女性在如此损害自身利益的观念面前的软弱和无知令人感到绝望。”
毕竟我们是个developingcountry,不能要求太多。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理应用语平实理性客观,但李老师在一些涉及女权主义的问题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感情很激烈,用词也不这么客观了,明显感性很多。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后村的女人们》读后感:希望“女人能顶半边天”
07的时候我还小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余年过去了也许后村女人的命运已经有所改变但是我相信至今今天还有大部分的农村女人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起初我不相信人能有如此的愚昧后来我相信了但还曾把希望寄托于无处不在的科技上我以为如果能看到就能想到就会改变然而我低估了习惯的力量低估了文化的束缚力去农村看一看不是所有女人都是家里的半边天没有所谓的平等只有想当然的习惯习惯男人的至高权利习惯生儿子习惯奉献自己的一切有的时候我会纳闷难道她们不知道挑战这种约定俗成的体制吗?我们早就不需要以男性为主来保证生活来源了女人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后来李银河用数据告诉我没必要这也就是大多数中国女人懒于奋起反抗的根本原因没有人傻到不会趋利避害服从并旁观社会观念的更新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傻乎乎地冲到最前边中庸之道融到了国人骨子里现在距离当年的访查已经有十年之久许多女性开始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规则又开始为城市女性制造新的难题摆在女性面前的还有很多很多丞待解决的事情嗯我不算是个女权主义者叫我人权主义者更恰当些只是恰好我和她们一样是女性所以更感兴趣一直以来我接触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相对来说都是高素质的也许我真的要去看看真正的普通人活着什么样的生活很感兴趣
《后村的女人们》读后感:尘封的记忆
这本书注定了是一本小众书,时间设定,地点设定,题材设定,都让读者群越来越小!但是很幸运的是,我竟然中枪了,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我的前18年生活在那里;现在的年龄是38岁,2004年的时候是25岁,和书里被采访的很多人同龄,曾经耳濡目染的东西,就活生生的在这本书里,让我勾起了曾经的回忆!
同村的婚姻,真的就是曾经和让人不耻,或者说在我18岁以前,鲜有发生,连和紧挨着的邻村之间都没有通婚(太近了!)。而今天这个已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切已变得那么自然,而且毫无违和感。
姓氏的问题,村里刘陈两大姓,再加上张次之,唯一的一家姓郝,更典型的是他家只有三个闺女,老大老二都是我的同学,后来明白了,这个在姓氏上绝对劣势,在性别上“绝户”的家庭,在当时要承受多大压力!
治安上,没出过任何伤亡、强奸的恶性犯罪(不远的一个村子曾经发生奸杀案,至今凶手逍遥法外,实际上是私了了!),唯一犯罪来自近些年的年轻后生的偷偷摸摸,当然也曾在外因为参与轮奸(实际他没有),而被判刑!当然这些犯罪应该发生在2004年以后,总的来说是个朴实的村庄。
邻居的当家子大哥取了一个应该是湖南的媳妇,很瘦小,我也见到过她的父母,他们也去过媳妇老家!这是真实发生的,但是当我看到“坤,和丈夫儿子回云南老家时”我差点泪目,“家里人送俺们,一直送了一整天,送到出了山,坐上汽车。一辈子就看这一回。”这个真的就在记忆里,就是那么的真实。
。。。
这本书我肯定会一直珍藏,等到老去的那一天,等到记忆开始减退,它将给我带来的将是无比珍贵的尘封的记忆,童年记忆里模糊的人、事、物,将再一次清晰!
《后村的女人们》读后感:读书总结(10分钟看完本书)
序言
许多当代中国人以及感觉不到性别问题的存在,有的人甚至抱怨这个社会“阴盛阳衰”。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新闻中,溺女婴、拐卖妇女、卖老婆等仍在继续,特别是农村地区。本书主要调查了一个北方农村的性别权力关系。考察了农村妇女在多个维度与男性的差异。
第一章村庄概括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村庄为河北省的后村,截至2006年底,共有187户人家,户口在村居民792人,核心家庭占55%,主干家庭24%,为后村的主要家庭结构。后村的大姓中,人们有浓重的家族意识,同姓的人有着类似的文化。村里没什么宗教信仰,但流行祭祖,而“请神”时,女性无权参加。过年亲戚来访,吃饭时,女人不得上桌和男人一起吃饭。未出嫁的女儿不需要给祖先上坟,已婚的女人要先给公婆上坟其次才是自己的父母,从夫居制度使得已婚妇女是婆家的。不论这些习俗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但是在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前,也不会有人想改变它。
第二章作为女儿
1、调查发现,多数后村的女性在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喜爱,重男轻女是一个主要原因。
2、农村进食存在一个等级秩序,性别、辈分和身体强弱。在照顾男性、长辈和弱者的原则中,女孩子的进食等级往往靠后,而作为母亲和妻子通常排在最后。
3、后村的妇女年纪大的有不同程度地被剥夺过受教育的机会,而年轻一代则机会均等多了。与社会大环境相符合。
4、在医疗方面,女孩显然不如男孩受重视。
5、自从1950年代政府号召妇女参加劳动,中国北方农村妇女不做农活的情况已彻底改变,农村妇女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6、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空前一致,女孩和母亲做家务,男孩和父亲不做。
7、女儿的婚前收入归娘家,做农活也没有现金收入,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8、农村女儿没有对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当然农村父母也的确没有什么财产,不过几个农具和破房子。通常儿子负责出钱,女儿也会照顾父母。
第三章作为妻子和母亲
1、后村最常见的婚姻决定模式是媒人介绍,相亲,最后由本人和父母商量决定。
2、结婚花费基本上是男方独揽,但大部分彩礼被用来购买嫁妆,所体现的是男方娶女方嫁的从夫居婚姻制度。
3、婚后居住模式:绝大部分居住在婆家,少部分婚姻不住婆家(如招婿)。
4、传统家庭中,媳妇收到公婆的压制,在分家盛行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
5、一般家庭与女系亲属的来往少于男系亲属,而且城乡差距较大。大部分后村的已婚妇女都与娘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有越来越密切的趋势。
6、在农村性的首要功能为生育,传统男权的性表现如性暴力和女方缺乏愉悦的性集中在中老年一代,而较平等的性关系多集中在年轻一代。受传统的贞操文化熏陶,后村大部分妇女婚前守贞。(喜欢处女情节的赶紧找村姑去嘿嘿)
7、性启蒙很多是通过与父母同住一个炕上发现的比较朦胧的游戏。后村人谈论性会避开女孩子,但是不会避开男孩,甚至拿男孩子开割掉jj的玩笑,但是如果拿女孩子开玩笑则会有严重的后果。如果女孩子知道性知识,大人会觉得这是作风不好,如果是男孩子知道性知识则被认为是长大了。
8、堕胎,杀女婴,反正就是要生儿子!没儿子没面子,没人养老。三千万光棍去地底下找老婆吧。
9、大部分后村的家庭的重要事项由男女双方绝对,少部分只男人说了算。
10、后村夫妻大部分没有外遇,有些有了也会选择原谅啊。特别是如果女人提出离婚就会人才两空,非常被动。
11、在后村家庭暴力很常见,男人对女人,女人对男人,大人对孩子。
12、从夫居的财产分配并不符合国家法律,比如寡妇只能拿走属于自己的财产,却不能带走孩子和丈夫的财产,显然违反法律。
第四章作为劳动者
1、后村的适龄妇女几乎都做农活。
2、夫妻挣钱差不多,或者无法分开计算,以及男人收入高于女性的,两张情况居多。
3、几乎所有家务为女性做,家务没有交换价值,不被视为劳动,为当代农村妇女为取得与男性的权力关系中更加平等的地位所付出的代价。
4、对人党当干部女性普遍没有兴趣,除了必须的妇女主任。
第五章自我评价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