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边报告》是一本由阎海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3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崖边报告》读后感:不推荐
作品表达写作者的思想,而写作者总带有偏见和迂腐,且自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于是偏见和迂腐便顺理成章的变成写作者的思想。作品写的是作者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自己家族与其他家族之间的斗争,而作者本身的写作状态是崖边人思想状态的最好表现。总结来说,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在迂腐落后的村庄里自己的家族是拥护社会拥护毛爷爷的一股清流
《崖边报告》读后感:一本不错的书
一本不错的书,立足乡村而展开,对中国当前时势和走向有较为理性的思考。城市化不是现代化唯一的出路这个说法很对,新农村建设正是其中之实践。谨慎农民土地私有化的观点我也很赞同,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土地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实在太重大也太敏感,不但是国本,更是党本。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还未接触其反面论著,也未深入思考,就不具体评论了。总体推荐。
《崖边报告》读后感:现在已经可以预定了
本书现在已经在当当开通了预售。
除了精彩内容等待阅读之外,在当当预订还能获赠精美非遗脊兽拓印,吉祥镇宅啊。并随机抽赠陇中蜂蜜或苦荞茶。
▲贺雪峰、王小强、潘毅、梁鸿、祝东力、老田等知名学者诚挚推荐
▲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乡村留守者……
▲一个基层媒体人的十年乡土观察实录。
▲一部关于乡土中国的民族志。
▲同名纪录片即将上映。
《崖边报告》读后感:不客观但值得读的书
首先,这不是一本客观的书,但却是值得一读,读了能够引人反思的好书。书中保留有作者太多的个人观点,其中很多的部分我并不认同,但是一本好书更多的不是给我们讲了多少东西,更多的是能够引起我们多少思考。这本书带给我的几点思考:一是农村凋敝客观现状的描写以及386199部队在农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二是未来农村之路何去何从(作者的建议大而空洞)。作为记录作品,前半部分对崖边村的具象描述和分析很是精彩而引人深思的,我猜想这也是被贺雪峰等众多老师推荐的理由之一吧,希望引起更多人去关注农村这个大而沉重的问题。
《崖边报告》读后感:乡土中国的现状
看过《中国在梁庄》、《一个人的乡村》等描述中国农村现状的书籍之后,对乡土中国方面的描述很有兴趣。看到梁小民12月书单有提及此书,在新华书店花了1个多小时将此书看完。对于“陇中苦甲天下”有了切身的感受,对于农村破败现状的描述相较于梁鸿、熊培云更加让人揪心,但是文字相较于前者还有差距。文中提及对于农村集体化的期待及对土地私有化的担心,还有建立在农村享有自己权利的基础之上,即所谓自由、平等、私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等天赋人权。不然在现今中国谈农村集体化之后落入当年“大锅饭”的窠臼,南街村、华西村等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模范。
《崖边报告》读后感:读《崖边报告》有感
《崖边报告》一开始读起来是一种非常沉重的感觉,让我们展示了一个和我们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虽然说崖边是一个比较为极端的案例,但是它在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却在我们整个中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里面涉及到的重男轻女、包括婚嫁葬娶之类一系列的习俗,都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一样。但是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我们要乡村振兴这一件事情迫在眉睫。中国其实现阶段存在的乡村与城市居民收入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要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只停留在城市中,更要深入到乡村!乡村的发展其实对于中国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人民留下的那种淳朴、勤劳、务实的风气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崖边报告》读后感:写纪实报告就好好说故事,干嘛信口雌黄地说学术呢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全书前半部分不管从崖边的个人层面,诸如个体的迁徙、婚姻;还是农村的内部架构失衡、政治力量的缺乏,文章笔法细腻,充满情怀,可圈可点。后半部分,开始涉猎对前三十年农业集体化的某种意义上的正名,和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正确的反思,又涉及土地私有化的议题,对一些学者的主张农民权利界定大加挞伐,进而又延伸到城市化的反思。我实在是有些看不懂了。正所谓人的理性是保有对未知事物的神秘和敬畏,不知者不说。作者作为记者,在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和调研情况下,仅仅是寻章摘句就贸然发表自己的断然之词,就自己未曾涉猎或者仅仅是略有耳闻的领域进行引用式的议论,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崖边报告》读后感:崖边报告之报告
仅从报告文学的角度,我觉得这本书深度是不够的。每一个章节我对作者的评述性语言都打了无数的问号。看到最后,想果然是中国式记者。就如作者所说,他的一些观点,立场我实在难以苟同。
想写的好似比较多,但是又都觉得很苍白,不分农村和城市,社会问题到处横行,我们的容忍度一再被刷新。也不便于和别人的观点去争论,样本数量不够,样本过于特殊,立场不同,有时候都容易造成观点不同,甚至对于实践家而言,会在田地里面笑话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点。但是一个问题的呈现就值得我们去做反思。反思和行动结合,一直都是我们的弱项,这造成很难直指到本质问题、拿出解决的方法。
回想起来,其实问题的关键都指向一个地方,只是我们心中都知道却不会讲。
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在此表达之。
《崖边报告》读后感:乡村的凋敝不是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这本书,一开始是吸引了我的。但是当读完一半的时候,只觉得莫名其妙。
前半部分的案例,让我了解中国西部还有这么贫穷落后的地方,后半部分的分析,在我看来,真的与这么书的主旨没有太大的关系。
作者讲到,现在的崖边很多人外出了,农村的衰败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老旧,让作者感叹包产到户这个政策不很好。如果只是纯粹的感叹,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者偏偏在运用一些不很熟练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这个感叹,给出一个结论就是还是集体化很好。
集体化好还是不好,在中国这么广袤的土地上,好或者不好都可以找出相应的案例来证明。作者见到了集体化的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富裕,也应该见到东部沿海大量的乡村通过包产到户实现了富裕。对于崖边的人,他们的外出打工是包产到户赋予的,使他们自由的选择或者说对他而言是利益最大的选择。对于一个亩产只有几百斤的地方,一家人辛勤的劳作只能换来基本温饱的地方,或许离开是更好地选择,也是必要的选择。
《崖边报告》读后感:文采胜过学术的作品,可读可思可批判
作者是记者,不是专业的学者,所以其长处在记事状物抒情。前半部分的一个个小主题的描述,讲述一段段有趣而心酸的故事,颇为可读。其描述的农村生活,发人深思,可为参考。但其中偶尔引用的期刊观点和流行读物的观点,有点幼稚。后半部,就陷入主义之争,作者弱智无比,以己之短教训别人自然是漏洞百出。今日农村变革,或许需要集约式生产,需要土地集中,但不能否认当年是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没有当年的小岗变革,就不会有今天的新的变革基础。
还有一点,除了城乡差别,崖边地处西部,非宜居之地,即存在严重东西差别,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范例。
还有,或许因为作者的立场,对于崖边曾经经历过的“通渭事件”缺乏应有的回忆和反思。
建议作者学一点社会调查专业,多一点冷静和客观,多些记录,少些观点,或可更好。
无论如何,还是感谢作者给我们看到了崖边风貌。
有点疑问,崖边人如何看此作品?书中有负面描述的人作何想?